黄丽
“双十一”本是受年轻人追捧的“光棍节”,而如今摇身一变,又成了万众瞩目的“购物狂欢节”.从今早凌晨开始,一场网上购物大战便拉开大幕,身边很多网购达人朋友不眠不休只为满载“购物车”,更有一位朋友,为了凌晨购物,大半夜不睡觉起来收拾房间,此种热衷程度不亚于足球迷彻夜等待观看世界杯的痴迷。
光棍节的火爆,其实是商家“有需求要消费,没需求创造需求也要消费”的营销体现,顾客想借节消费,商家便放大了这种需要,提供种种消费便利,使光棍节等各式节日越过越大。如果消费者都能从“双十一”里以优惠价买到自己喜欢和需要的东西,得到实惠,那也无可厚非。但现实是部分商家大打消费者心理战,打折、促销的噱头不断,买断货是假象,商家自动下架是真。拿来促销的商品并不多,表面促销,背后则是低价缺货,新款撤柜,旧款倾销。
消费者被商家促销活动刺激消费,出现了很多非理性购物现象。一些购物狂一见打折促销,便心痒痒,不买不舒服。自己衣柜里衣服挂满了,还经不起打折优惠的诱惑,结果买回来用不着,买了就后悔。看着有些东西便宜,便批发般买一大堆回来,结果最后就要么压箱底要么扔了。
这种非理性购物如同青少年的网瘾一样、是一种“病”,得“治”。一是治“眼病”,防止被表象所迷惑。越是吸引眼球的促销折扣越要谨慎,要擦亮双眼,鉴别商家促销是否真能让自己落到实惠,可采取先到欲购商品实体店对比价格、查看商品买卖记录里成交价,以此判断“双十一”商品是否真为降价促销,然后有选择性的购买折扣商品;二是治“心病”,控制疯狂购物欲望。“再买要剁手”这是那些后悔买了没用商品的消费者的心声,但一到下一个促销狂欢节,他们便成了“千手观音”,继续“网购事业”。治“心病”得循序渐进,可在家人朋友的约束下按需购物,自己学会有计划、有目的地消费,同时,培养其他的兴趣爱好,逐步减少与网络接触的时间。
网购可让我们足不出户便可淘中自己喜欢的商品,我们应将其作为一种工具,为我们所用,而不是反被其网住,套牢,花钱买无用的东西。这就要求我们以正确的价值观和较强的辨别力作为防护屏障,让网购“病瘾”无缝可侵。
(作者系重庆中民燃气有限公司员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