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洪涛
近日读报看到一则故事:法国人拉纳的儿子用石头打碎了一位教授的窗户玻璃,拉纳夫妇让儿子抱着一块玻璃去教授家认错。教授看到这个一年级小学生的可怜相,不忍心训斥他,非但没有留下玻璃,还给他一些点心带回去。拉纳夫妇见了,马上找到教授说:“教授,你这样对待一个有错的孩子,使我们很为难,本应受到批评的孩子,却反而得到抚慰。我们想让他再来一次,请您给他以严厉的管教,点心让他送还给你,你可在别的场合,以别的理由给他。”后来,孩子又抱着玻璃去教授家认错。
无疑,拉纳夫妇的做法值得称道,也值得更多的家长去学习,他们堪称是合格的家长。然而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常见一些家长,孩子犯了错误,就由家长替孩子前去“受过”。这样势必使孩子的心灵无所触动,很难保证他以后不再犯类似的错误。幼稚的孩子,识别是非的能力本来就很弱,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。当孩子做错了事,父母应当让孩子亲自去“体验”一下被批评的感受,从而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刻下深深地印记,及时知错改错。而家长一味地袒护孩子,看上去是在爱孩子,其实是在害孩子。
(作者系福建龙岩安然燃气有限公司员工)